2023年盛夏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十周岁生日。
这项创办于2013年的全国性赛事,从最初仅十几个城市俱乐部参与、数百人规模,发展为横跨多区域、年均超两万人次参与的国内顶尖群众体育品牌,十年间,联赛不仅成为中国击剑人口增长的直接见证者,更成为无数普通人体育梦想的起点与支点。
联赛创办之初,中国击剑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,虽然奥运赛场上有雷声、仲满等名将斩获佳绩,但大众对击剑依然陌生,许多地区甚至没有正规击剑馆,首届联赛仅设3个分站,参赛主体为体校生和少数业余爱好者,就是这样一个看似“小众”的开端,却在十年间深刻改变了中国击剑的生态。

“没有俱乐部联赛,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我。”27岁的孙逸飞如今是北京一家击剑俱乐部的教练,十年前,他九游娱乐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生首次参赛,从“海选”打到全国总决赛,后来他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进入大学,如今从事击剑教育工作。“是联赛让我发现,击剑不仅可以作为职业,还可以成为一生所爱。”
像孙逸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,十年来,联赛累计参赛人数超过15万,年龄覆盖6岁至60岁,真正实现了“全民参与”,许多孩子通过联赛爱上击剑,进而走上专业道路;不少成年人则在重剑、花剑、佩剑的交锋中找回活力。
赛事规模扩大的背后,是中国击剑人口基数的迅猛增长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全国注册击剑俱乐部从2013年的不足80家,发展到如今的超600家,击剑不再只是专业队的“专利”,而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运动选择。
“联赛最大的成功,是构建了一套可持续的竞赛体系。”前中国击剑队教练、现任联赛竞赛总监的李明认为,联赛将专业赛事标准与大众参与需求有机结合,既保持了竞技水准,又降低了参与门槛。“我们看到了许多家庭全家出动参赛,父母孩子同场竞技,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。”
十年历程并非一帆风顺,2020年至2022年,联赛因疫情遭遇停摆和延期,但组委会通过创新线上赛事、分散举办等方式,保持了赛事延续性,2023年,联赛全面恢复,规模甚至超疫前水平。
“联赛十年,也是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缩影。”体育社会学者刘凯表示,击剑联赛的成功反映了当代中国体育消费的升级趋势——“人们不再满足于观赏赛事,更渴望亲身参与,击剑运动兼具竞技性、时尚性和社交性,恰好满足了都市人群的需求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联赛在推动项目普及的同时,也为中国击剑储备了大量后备人才,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年轻选手中,许多人都有过俱乐部联赛经历,2021年全运会,组委会首次设立群众组击剑比赛,多位联赛“明星”选手入选地方代表队。
展望未来,联赛组委会计划进一步扩大赛事覆盖面,增设青少年梯队赛、城市团体赛等新形式,同时加强国际交流,引入海外俱乐部参与,下一个十年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将继续与爱好者共同成长,书写更多体育梦想。

十年磨一剑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用十年时间,将一项曾经的小众运动,发展为深受全民喜爱的体育项目,这段历程,不仅记录了赛事本身的进化,更映照出中国体育多元发展的时代轨迹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